欢迎访问贝博体育app!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全国咨询热线:

13703068480

多层板
推荐产品

打锦州忽视一事东野付出整营覆没惨重代价只剩五个战士还能打

发布日期:2025-04-23 10:13:46   来源:贝博体育app浏览次数:1

  锦州战役打响后,为阻止国军“东进兵团”增援锦州,东野四纵在塔山打的尤为惨烈。

  根据战后统计,塔山阻击战从1948年10月10日打响,一直到10月15日结束,前后共打了六天六夜,在这六天六夜里,东野四纵共付出了多达3145人的伤亡代价。

  而在同一时间的锦州城外,一场同样激烈的攻坚战也在进行之中,此战之激烈程度,甚至会出现了东野一个整建制营几近覆没的罕见情况。

  先说配水池是啥地方,所谓配水池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当初在1937年时,日军修建的一个供水设施,位置则是在锦州城的城北,具体的说,就是在如今的锦州市古塔区人民街附近。

  考虑到锦州战役期间,锦州城区并没有现在这么大,所以我们就显而易见,其实这个配水池,就在当时的锦州内城城外不远处。

  第一,这里相较于锦州城,地势要高出来不少,加上日军在这里修了不少建筑,因此站在这里,基本上能俯瞰整个锦州城。

  加上紧挨着锦州内城,所以这里就成了距离锦州最近的一个制高点,而对这种的制高点,肯定是要拿到手里的。

  第二,配水池不仅是制高点,同时还紧邻着从城北进入锦州的一条公路,这么一来,若是想顺利打下锦州,就更有必要先打下这里。

  1948年10月9日,锦州战役打响,而东野主攻部队的第一阶段任务,就是先在锦州外围进行作战。

  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东野对锦州采取的是四面包围、迫其孤立的态势,换句话说,就是先把锦州外围的据点全部清扫干净,然后再对锦州发起总攻。

  而锦州外围的敌防御据点极为完备,城东,有大、小紫荆山,城西,则有燃料厂,城南便是明末清初时明军与清军大战的松山,而城北,正是配水池。

  而对于配水池此处的重要性,国军自然也是十分清楚和重视,为了挡住东野,国军在原有的基础上,又增设了大量钢筋水泥的永久工事以及砖石结构的半永久工事。

  这还不算完,范汉杰在布防锦州的过程中,又专门要求在配水池一带,加设了不少地堡和明暗火力点。

  最终,在东野发起锦州战役之际,这个小小的配水池,已经成了到处是防御工事,且具有大小地堡、明暗火力点各十几处,同时壕沟纵横相连的坚固要塞。

  也正因为这里工事坚固,火力严密,因此国军就扬言,锦州城外的这个配水池,就是“第二个凡尔登”。

  这句话,虽说有一定的夸张成分,但也显而易见,配水池是一块极为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
  而守卫该据点的,则是国军第6兵团暂编22师(师长李长雄)的一个加强营,另外还配属有一个重机枪排和一个重炮排,合计兵力约为800人左右。

  要知道,配水池的正宽和纵深都是一公里多点,而在这么大点儿的地方,国军就放了800多人,并且重机枪排和重炮排一应俱全,由此更足以说明配水池是相当难打。

  也正是因为配水池防御极为坚固和周密,加上配备有重武器,所以当时国军就吹嘘,“守卫配水池的都是铁打汉”,这便是电影《大决战》中那句“打铁汉”力克“铁打汉”的由来之处。

  而东野这边,负责锦州北部外围据点清除的是有着“旋风部队”美誉的三纵,三纵当时刚刚结束义县战斗,因此距离锦州北部最近,所以很快就赶到了锦州城北。

  20团的团长为汤景仲(1952年牺牲在朝鲜),他在接到任务之后,进行了相应部署,具体为20团1营作为主攻,3营为侧面迂回,2营则为预备队。

  这个部署,还是比较稳妥的,既有主攻力量又有迂回包抄部队,除此以外还有应付突发情况的预备队,因此在最开始,整个20团都觉得,拿下配水池问题应该不大。

  上午的战斗,大多分布在在扫清配水池周边据点的作战,由于敌在配水池周边布置的据点并不多,同时把挡住东野的更多希望集中配水池上,因此,20团在上午的战斗还算顺利。

  到了中午12时,外围据点全部被扫清,不过敌人的伤亡也很小,800多人损失了十分之一左右,剩下的全部龟缩在配水池的各地堡之中。

  而在配水池战斗打响的前一天,三纵7师师长邓岳曾亲临该地进行了侦查,在确认了敌人防御极为严密之后,还特意叮嘱汤景仲,让他务必重视此次战斗,要做好死打硬拼的准备。

  有了师长的亲自叮嘱,汤景仲自然不敢懈怠,而在12时之后,汤景仲按照进攻计划,下令配属给20团的迫击炮部队先进行炮火覆盖。

  炮火覆盖战术,是东野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,一门运用的愈发熟练的战术,众所周知,我军在前期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,很多类型的炮数量并不多,因此没办法实现大范围、密集的炮火覆盖。

  但随着东野的不断壮大,各种炮具也慢慢变得丰富,而在战斗前先进行炮火覆盖,不仅能有效摧毁敌防御设施,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我军战士的伤亡,因此先进行一轮或者多轮的炮火覆盖,是当时东野普遍采用的战术办法。

  由于已经侦查得知配水池要塞极其坚固,所以这次20团的炮火覆盖时间,前后持续了大约45分钟,在这45分钟里,整个配水池炮声震天响、硝烟弥漫四处,几乎吞没了整个配水池。

  按理说,持续了长达45分钟的炮击,敌人的各种防御工事即便是未能尽数摧毁,但也应该被炸得支离破碎了,而防御工事内的敌人也应该损失不小,因此,1营在发起进攻之际,觉得接下来的战斗应该十分顺利才对。

  第一波进攻的部队,是1营的二连和三连,其中二连是从配水池的东北角突进,三连则是从西北角突入。

  这些敌人,藏在相当完好的地堡和工事内以逸待劳,打得二连和三连是措手不及,加上敌人火力极为凶猛,因此两个连很快就出现了不小的伤亡。

  并且,由于后方的来路也有敌人的火力点在持续扫射,加上敌人的飞机、大炮持续轰炸,导致这两个连的伤亡在不断扩大。

  最终,二连在付出了重大伤亡后,仅占据了两座房子,而三连损失更大,基本上丧失了进攻能力。

  看到进攻部队伤亡惨重,1营营长赵兴元也是急了,当即亲自率领作为预备队的一连也投入到了战斗之中。

  但即便是又加入了一个连,也未能扭转当时1营被动的局势,不仅没能扩大突破口,反而损失在不断加剧。

  由于一营已经全部投入战斗,并且损失相当大,因此20团以及7师指战员紧急下令让一营撤退,同时准备组织其他部队再次发起进攻。

  首先是伤亡太大,且有不少重伤员,其次是敌人火力极为凶猛,另外,要想撤回来就得通过外壕,但在敌人的火力封锁下,绝大多数都是不可能的。

  最终,一营拒绝撤退,选择了把仅剩的为数不多的战斗力量,集中在了先前二连打下的那几座房子中,继续与敌人对抗,以便吸引敌人的火力,好让下一波进攻的兄弟部队少点伤亡。

  就这样,一营以少量部队,在这几座房子里足足坚持了十个小时,但也因此,成了敌人的重点攻击目标。

  到战斗结束时,一营共伤亡600余人,还能继续战斗的战士则只剩下了5个,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,一营整个建制绝大多数都是全军覆没了。

  这个结果,不可谓不惨烈,而在战后复盘此次战斗,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伤亡,其实是一件事出现了疏忽所致。

  地堡,就是在战场上供步枪、机枪射击用的低矮工事,其大小依据地形而定,而其材质,大多分布在在土、木、砖、石或者是钢筋水泥等材料构筑而成。

  用这种材质建成的地堡,自然极为坚固,当然,这种地堡也不是无敌的,只要用威力更大的炮弹进行轰炸,还是能将其打穿或者打烂的。

  但问题就在于,在20团1营发起进攻前,侦察部队的侦察报告却显示,敌人的地堡是土木结构。

  由于报告是土木结构,因此在选择炮弹和炮具时,自然就选择了能摧毁土木结构的,但真实的情况是敌人的地堡是钢筋水泥,这就导致炮弹根本打不穿也打不透,自然就无法给敌人造成较大伤亡了。

  在配水池战斗开打的几天前,敌人就着手对所有的地堡、工事进行了再次加固,不仅如此,敌人在加固的过程中,还把那些钢筋水泥建成的地堡外围,均加上了两米厚的土层。

  这么一来,就让20团的侦察部队认为,敌人的地堡是土木结构,毕竟那么明显和那么厚的土层,任谁看都是土木构建。

  正是这个原因,导致了20团的炮弹未达到相应效果,打过去并击中敌人的地堡之后,远远看上去有一个黑洞,好像打穿了的样子,但实际上并未伤及地堡根本,更未达到大量杀伤敌人的效果。

  除此之外,配水池外围宽十余米、深四米,且遍布障碍和地雷的外壕,也是造成1营损失较大的一个因素,但主要的原因,还是因为炮弹未能炸开敌人地堡,导致1营在攻进去之后,被地堡里的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
  而在第二轮的进攻中,就是规避了这一问题,改用了更合适的炮弹,这才把敌人打的狼狈不堪、招架不住。

  更重要的是,因为有1营不畏牺牲的顽强抵抗,吸引了敌人的不少火力,同时在兄弟部队的猛攻下,最终拿下来了配水池,至此,锦州的北大门彻底打开,而这也为后续锦州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  战后,三纵7师20团一营,荣立集体大功一次,营长赵兴元,则被授予“文武双全的全面英雄”光荣称号。
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
0 0
网友评论

管理员

该内容暂无评论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3703068480

微信咨询
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
返回顶部